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李宜芳 | 擺脫舒適圈?用經驗贏得人生下半場

  • 發布單位:北基宜花金馬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

四季職涯發展學院執行長 李宜芳

 

〈你其實比你想的還要年輕〉

       你覺得幾歲以上是中年人呢?而老年人又是幾歲呢?你心中的答案,是否這兩者都為65歲以下?

       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,其實隨著時代而更迭,西方國家嘗試重新建構人口老化的概念,人口學者Jacob Siegel顛覆過去以「生理年齡六十五歲以上」來定義老人,而是根據「平均餘命」推估算合適的老人生理年齡,主張最適切的老人門檻,應為生命表中「平均餘命為10或15歲的生理年齡」。若按照此標準,那麼中年人應為65歲以上,而79歲以上才稱得上是老年人,100歲以上則是長壽老人,遠高於台灣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齡與平均實際退休年齡。對於「高齡」的定義,要比20年前延長了十多歲。

       我們需要重新理解「年老」的關鍵字!從國發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來看(見下圖),2045年的年齡中位數會來到54.81歲,且老年人口占比將會超過三分之一(34.38%)。過去,80歲給人的印象或許是「人生的終點」,但你有沒有想過,在人生百歲的時代裡,真正的終點,可能是在遙遠的20年之後…?

/001/Upload/1/relpic/10334/5370/e2c0d492-4394-4643-8962-0503922a33de.jpg

       其實你比你想的還要年輕!可能你才65歲,覺得自己已經步入了老年理應退休,但卻忽略了可能還有三十幾年要活…那麼,已經(打算)退休的你,要怎麼迎接未來的三十幾年呢?你想要活出什麼樣的人生下半場?


〈活到老,學到老,玩到老,工作到老〉

       活到老,學到老,玩到老,工作到老!或許才是接下來的發展趨勢;在過去的傳統觀念中,認為可以不用工作、悠哉過日子,這就是「好命」。身邊有許多朋友,都盼望著能夠早日退休...很多人都以為「退休後就可以不顧一切地做自己想做的事」,但後來等到真正退休之後,卻發現自己不知道該何去何從?一整天的時間又該如何打發?失去了原本藉由工作得到的社會價值和生存意義,每天的生活也變得無趣... 

       當人類進入了百歲時代,「活到老做到老」不再是苦命代名詞,我們可以學習把工作當成好命事!眾所皆知,日本是有名的高齡友善職場,超過65歲的長者中,每3位就有1位是仍身在職場的領薪階級,到了70、80歲仍繼續工作的人比比皆是。日本一位高齡93歲的辦公室女性玉置泰子 ,獲頒金氏世界紀錄「世界最高齡的主管」,其工作哲學不僅讓她維持健康長壽,更啟發無數職場老手與菜鳥。

       與日本相毗鄰的韓國,長者仍在職的比例比起日本還要更多,近2位長者中就有1位繼續在工作,即便是在天寒地凍的冬天,也如常的工作。至於在台灣的現況則呈現兩樣情,上了年紀還得繼續工作、這種觀念尚不被社會大眾普遍接受和理解,甚至還被認為年紀大了還要工作很勞碌命!或許,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:「年紀愈大,找工作愈來愈不容易,能保有一份工作其實是幸運的」、「隨著年紀的增加,工作危機愈來愈大,擁有工作讓人有安身立命的感覺」、「有一個地方可以去上班、一個工作可以努力、一份薪水可以拿,讓人覺得活得有尊嚴」。

       現代人都長壽,活越老、越需要錢,也越需要工作到老,趁年輕時及早規劃布局理財,就能讓老年生活維持在一定的生活水平,真正的財富自由,指的是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。年紀大了,我們要追求的不是不工作,而是「不需要為了錢工作」。


〈退而不休的人生下半場〉

       退休的確需要在財務上有一定的安全度,但並不代表一定要完全退出職場,每天環遊世界、遊山玩水才叫退休。退休與工作不需要一刀切,不要認為工作時期就是充滿痛苦,只有退休才是解脫。有些人沒事做就有很多時間煩惱,像是一點健康問題都會被搞得像是驚弓之鳥。

       成功不是提早退休,而是有能力過想要的生活。退休的定義,並不是不工作,而是擁有更大的自由。退而不休,指的是展開「第三人生」自我實現的追求…我們常將一生分割為就學、工作和退休三個階段,而所謂的「第三人生」既不同於求學時期的積累(第一人生),也不是中年工作的打拼(第二人生),而是專屬於銀髮族的獨特人生體驗。我們來看底下的人生三階段:

    第一人生-依賴期:成長求學的階段,約20多年。

    第二人生-獨立期:成家立業、工作打拼的階段,約40年。

    第三人生-互助共生期:邁向退休的階段,也是一個讓我們傳承經驗,付出和貢獻的機會。

       以我個人來說,我希望工作能延長到83歲以上;我也常對身邊的朋友說,希望工作到死前一分鐘,足以證明我真的很喜歡工作。你如果和我一樣,是在做自己喜歡或有成就感的工作,又持續有收入,在享受工作的心態下,晚一點退出職場是更好的選擇。或是,你也可以提早儲蓄投資累積退休金,這樣可以降低對收入的依賴,成就你想要追求有樂趣的第三人生,有能力過上自己想要的退而不休生活,才是大家羨慕的人生。

       那麼要如何打造充實的第三人生呢?必須提前進行規劃,有意識地積極探索,發掘真心喜歡並在乎的事物,繼續自我成長。儘管過了60歲,頭腦和身體都還很硬朗,還有很多可以揮灑的空間,這也是學習新事物的好時機,可以試著探尋自己能成為什麼樣的(專業)達人,對自己進行完整的職涯盤點。基於過去在職場累積的經驗值(就像高年級實習生一樣),也很容易可以成為過去所負責工作領域的顧問。


〈擴大舒適圈,用經歷打造你的C型人生〉

       人生已從線性變成C型,隨時可重新開始!所謂的「C型人生」[1]理論,指的是人們不再依循著既定的生活次序,過著從出生、受教育、工作、結婚、生子、退休、死亡的「線性」生活模式,而是將生命視為C型(cycle週期)。在C型人生的概念下,有些人可能會在30歲創業、40歲去當學生、50歲結婚、60歲去國家公園解說員。在人生不同階段,都可以重新開始。這樣的人生將更有彈性、更精采有趣。

       準備好退休金很重要!若想要過好人生下半場,我們需要準備三件事:錢、健康、職志。我們通常很清楚前兩者的重要性,但對於第三項「職志」的追求卻遠遠不足,退休後如果不能將職志、也就是會做、喜歡做、有意義的事當成生活重心,人生前兩階段再成功都是枉然。錢和健康固然重要,但僅是有錢和健康,卻不一定活得好。

       活得好的人,通常生活一定有重心!在此整理出底下幾種,我看到運用不同經歷來實踐職志的範例,或許你也可以參考看看: 

1. 擔任社群媒體意見領袖KOL,像是部落格版主、YouTuber。

2. 把家裡閒置的東西租出去,像是房間出租、物品出租,以及把自己出租。

3. 考取興趣領域的證照,發展退休後的專業,像是運動教練、保險經紀人、拼布手作…等。

4. 照顧小孩、或是成為長照的生力軍。

5. 從事服務業工作,像是店員、警衛、清潔打掃。

6. 成為社群平台老師、社區大學老師,或是不用出門的線上教學。

7. 創業。


〈從「成功老化」到「活躍老化」,再進化到「生產老化」〉

        每個人都想要健康地活著和好好地老去,我們需要從「成功老化」到「活躍老化」,再進化到「生產老化」(自主性和社會參與)。「成功老化」(如下圖)主要包含三個條件:降低疾病和失能風險、維持心智身體功能、積極參與人際關係,同時具備生產力。

/001/Upload/1/relpic/10334/5370/0932582e-6bff-4512-ab35-c535f99e1933.jpg

       而第二個發展目標是「活躍老化」,也就是延長工作壽命、延後退休、在退休後仍然持續工作、持續從事健康的活動,儘可能地讓自己能獨立生活並融入人群當中,並且透過終身學習,來提升活躍老化。

       最後的進化目標則是「生產老化」,主要在於鼓勵我們透過就業、志工、照顧參與、健康促進、教育訓練投入、社會與宗教活動的參與,來提高老化的個人價值,並且創造正面的貢獻,主要有底下五點提醒:

(一)機會大於危機。

(二)問題的解決大於問題的製造。

(三)資產大於負擔。

(四)資源的累積大於資源的消耗。

(五)對社會、經濟和文化上的貢獻多於消費。

       人生下半場,若想要擁有自由的「選擇權」,需要鍛鍊好體力、財力,還有心(新)力。我們要做的,並不是跳脫或離開舒適圈,因為那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,是自己熟悉的,輕鬆自在,甚至是安身立命的地方。人生會有許多的不順遂,會有各種的挑戰和恐懼迎面而來,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與進化,因此要試著擴大舒適圈,哪怕只是一小步,一次改變一點點也好,恐懼圈就會變成新的舒適圈。在正向老化的過程中,若能保有生產力,能對家庭、社區、社會付出貢獻,甚至分享積累的專業經驗,就是活躍老化、成功老化、生產老化的表現。讓自己成為老當益壯、退而不休的範例,發揮「餘熱」活出健康的人生。精彩的人生下半場,才剛要開始!

[1] 可參見夏韻芬著,《找個理由來退休:夏韻芬富樂中年學》,天下雜誌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