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黃國翔 | 高年級實習生—熟齡員工如何再創高度價值感

  • 發布單位:北基宜花金馬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

撰文者:Learn4Strong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執行長 黃國翔


       電影「高年級實習生《The Intern》」由勞勃狄尼洛飾演銀髮實習生<班>Ben班,安海瑟威飾演女總裁<茱兒>Jules,劇情在描述一名年過七十的高階主管Ben,在經歷退休、妻子過世之後,人生出現了一個空洞,他嘗試去做許多事情~做瑜珈、學中文、打高爾夫,想要填補這個空缺卻徒勞無功。直到他看到Jules的公司在招募高年級實習生,他決定主動學習、錄製了自我介紹影片應徵實習生這個職位,開啟了自己的銀髮族實習計畫,最後加入了網路時裝店為女總裁Jules工作,不但影響了Jules的人生,也透過工作幫助自己找回了對生命的熱忱。本片談論了許多的職場、世代、性別、生活平衡…等議題,也描述了銀髮族退休後對人生的感觸和經歷。而Ben也在電影中帶出許多經典台詞,如:「音樂家不會退休,直到心中沒有音樂才會停止,我心中還有音樂,這點無庸置疑。」這也說明了Ben對於再次投入職場的心路歷程。歷練豐富的「高年級實習生」與年輕創業的「女總裁」在相處過程中所激發出的幽默人生哲學以及處事智慧,值得大家細細品嘗!我們也可以從這部電影來探討許多中高齡的職涯議題。

當「錢」不再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

       我記得在我踏入職場十年左右,去聽了「鄧惠文醫師」的一場演講,當天講的是關於職場的議題,鄧醫師一開始放出一張投影片,有一個人拿著工具正在清理大象的排泄物。這時鄧醫生問:「請問大家,月薪多少錢,你願意接這個工作?」在場立刻有人回應:十萬!現場一陣竊笑跟私語,陸續接著有人喊出:八萬、二十萬、十五萬、六萬、十二萬…各種答案都有,鄧醫生接著說:「好,剛剛那些舉手的金額是超過十萬的人,請把手舉著」在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舉著手,而我也是那其中一個人,鄧醫師又接著問:「你願意為了這個超過十萬月薪的工作,放棄你現在的工作,改做這個清理大象糞便工作的人,請繼續舉著手」,原本舉手的人,超過半數以上又把手放下(我也把手放下了)…我蠻驚訝的,因為這表示有一半以上的人,不願意為了「月薪十萬的撿大便工作」放棄自己「現有的工作」,即使是現工作的月薪跟十萬元,還有一大段差距的人,他們仍不願意放棄現在的工作。這也讓我去認真思考一件事情,就是「為什麼不願意?」工作不就是為了要賺錢嗎?如果眼前就有一個薪水很高的工作,為何不要?難道有什麼更在意的事情?而且比月入十萬還要更重要?這個問題,在我做了18年人力資源的工作、看了這麼多形形色色、進進出出的員工後,有了不同的體悟。

我們都會有適度「被需要的感覺」

       我們都會希望我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,不管是對於家人、朋友、公司、社團、組織…等,當然「被需要」也是需要付出相對的心力的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提到必須要「適度」的原因,舉例來說,在家裡,一個家庭中最容易被高度需求的往往是媽媽這個角色,不管大事小事,人生計畫、重大決定,小到衣服褲子放在哪裡,都會想找媽媽問,當然,當媽媽這個角色「被需要」的到達一定程度,很可能被迫放棄職涯發展以顧全家庭,因此媽媽往往也是家庭中最容易被過度索求的角色,但隨著孩子成長、離家,媽媽這個角色的被需要感又會逐漸降低,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媽媽可能就會有一股強烈的「失重感」,再加上長期脫離職場,可仍讓媽媽沒有信心再次踏入職場,讓這樣的失重感更加明顯。若換做是在公司裡的「員工」這個角色,也是一樣的,過度的倚重帶來巨大的壓力、但若完全不被需要,工作則變得像個局外人、沒有歸屬感,像被孤立一樣。因此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的,完全的需要、完全的不需要,都不是一件好事,能夠適度的「被需要」才是最健康的狀態,這也可以解釋許多退休人員會積極規劃自己的退休後的生活,以避免這樣的「失重感」,並且能夠再次賦予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。

一個工作會創造出多個角色、一個角色會帶來多種價值感

       工作會為帶來不只一個的「角色」,因為你可能會是:員工、部屬、同事、主管、領導、供應商、客戶、創業家、合作者、夥伴、家裡的經濟支柱、負責養家的人、安定家庭的人…等,這種多元的「角色」也讓你在這個社會上有了某種程度的重要性,所以對於原本有工作轉換成沒有工作的人來說(例如:退休、失業),其實不是只少了一個「工作」、而是突然少了很多的「角色」,這對很多人來說,就好像是原本舉足輕重的人,好像突然變得不那麼重要、個人的存在感突然大幅降低,特別是那些原本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,這樣的落差感會越加明顯,甚至給人一種樹倒猢猻散的錯覺,並感嘆人情冷暖。不過回過頭來想想,其實也就是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」而已,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退休的人,會選擇去當志工,或是很多沒有經濟壓力的人,卻不願意退休的原因,因為這些角色會賦予人們強烈的「存在感跟價值感」。

       我個人因為工作的關係,有機會認識很多的高階主管跟職場的前輩們,而我也發現他們多數會逐漸轉換自己的職涯、把自己放置到一個合適、舒適的工作上,而不是完全處在一個不工作的狀態,主要是因為這些工作往往會有許多的優點跟彈性,而且符合他們現階段的自身需求。

企業開始透過銀髮人才友善計畫,鼓勵中高齡員工就業

       目前台灣因少子化及高齡化,對於中高齡者工作機會正在逐漸提升中,也因此目前已有不少企業會提出相對應的政策跟計畫,以吸引中高齡員工加入:

  • 彈性的工作:企業提供適合的工作內容,包容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工作環境,並會給予中高齡員工機會展現自我價值,給予靈活的工作時間安排、適當的負荷與工資待遇。
  • 學習與發展:企業會規劃中高齡員工參加培訓、進修,包含了專業、技術、管理、人文…等教育訓練,幫助員工適應與學習新的工作內容。
  • 關懷與協助:許多企業會提供中高齡員工各方面的協助,例如:身心健康、職涯諮詢、技術支援…等,幫助員工更容易適應工作環境和壓力。
  • 工作與生活:考量中高齡員工可能有多重家庭角色,企業會提供靈活的工作安排,讓員工更容易去平衡他們工作和生活,同時也為內部提供了足夠的勞動力。
  • 福利與照顧:有些企業會提供完整的醫療保障和福利、健康檢查、醫生駐廠…等服務,讓中高齡員工能夠得到足夠的照顧、在工作上無後顧之憂。
  • 尊重與對話:因為經驗與視角的不同,企業會尊重中高齡員工的意見和建議,並與他們進行充分的對話和溝通。

政府多管齊下,吸引中高齡員工投入勞動市場

       近幾年為提升中高齡及高齡勞參率,政府也透過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及各地方政府之銀髮人才服務據點,提供線上、線下的就業協助資源,並佐以多項補助計畫,如:「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」、「跨域就業補助」、「創業協助措施」…等,鼓勵中高齡及高齡者勇於投入勞動市場。

       提供幾個有趣的研究數據,麥肯錫(McKinsey & Company)研究了超過 2 萬名 55 歲以上的成年人後得出一項結論,若想要維持生理、心理健康的老年生活,參與社會是最好的作法之一,而要參與社會,就業就是最為直接的途徑之一,可以得到心理上的被重視和需要感,亦能獲取實質的報酬,其中還有另一個有趣的數據是:有超過 60%邁入人生下半場的工作者或退休者,期望繼續或回到職場當中。OECD(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)則指出,如果一家公司 50 歲及以上的工人,比平均多出 10%,整體的生產力將提高 1.1%。

        綜觀上述,熟齡員工要再創高度價值感,最直接的方式,其實就是投入勞動市場中,並且要找到一個彈性、合適、平衡、可發揮自我價值的工作。如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(Maslow’s hierarchy of needs)的五大需求,分別為:①生理、②安全、③社會、④尊重、⑤自我實現,毫無疑問的,「工作」確實是最快能夠同時滿足這五種層次需求的選項,也是熟齡員工在人生的上半場滿足大部分的需求之後,能夠在人生的下半場再次達到「自我實現」最快速的方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