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第三人生任逍遙:50之後,比理財更重要的事!」作者 施昇輝
某次演講結束後,一位自稱已70歲的老先生趨前問我:「現在銀行利率這麼低,怎麼辦?」我反問他:「你都沒有做任何投資,比如說買股票嗎?」他說他只敢存定存,然後剛買了一張20年期的儲蓄險,因為利率比銀行高一些,但從來沒買過股票。
我想這是一個很典型的退休理財問題。這位老先生年輕時銀行定存利率可能超過10%,根本不必做任何投資,但面對目前只剩0.8%的定存利率,和超過3%的通貨膨脹率,當然就會開始恐慌了。
他看來很健朗,再活個一二十年可能都不成問題,如果只守著銀行存款,一定會擔心錢不夠用。年輕時省吃儉用,圖的就是能有一個比較寬裕的老年生活,沒想到如今恐怕更要節衣縮食了。長壽本來應該是開心的事,但現在卻要為錢愁眉不展了。老先生也為此做了一些改變,就是去買了儲蓄險。不過,還要繳十幾年的保費,真正可以開始領利息的時候,他恐怕已經餘命不多了,甚至還有可能領不到。平常都捨不得花錢了,繳完保費,肯定生活會更拮据。
怎麼辦呢?這時我提醒他,別忘了我剛剛在演講中分享的一個最簡單的做法。那就是:
你敢把錢存在銀行裡,是因為相信銀行不會倒,既然如此,你為什麼不敢買銀行的股票呢?
目前台灣的金融股,除了富邦金和國泰金超過50元以外,其他都在20~30元左右,而且每年都會配發1~1.5元的股息。假設你有3萬元,存在銀行定存,一年利息是240元,但用每股30元去買一張(1000股)銀行股票,它一年可以每股配1.5元的股息,換算股息殖利率是5%,等於可以領到1500元的股息,超過6年的利息。
股息殖利率 = 股息 ÷ 股價 = 1.5 ÷ 30 = 5%
他問,如果股價下跌了,不就會賠錢嗎?這個擔心當然存在,但如果你不賣,不就不會賠了嗎?
這些銀行應該都不會倒,所以股票價值絕對不會歸零,而且每年都有配息。你不過就是把這筆錢從「銀行存摺」,變成「股票集保存摺」罷了。如果你真的擔心銀行的經營風險,那就買有官股背景的銀行,相對安心。
他接著又提出第二個問題,那就是如果要用錢,不得不賣股票時,還是有可能賠錢啊!我完全同意他的憂慮,但當然有解決的方法。請大家務必留下1~2年的生活緊急預備金,當發生必須有大筆花費的情形時,就無須賣股變現。然後,我再提醒他:
誰說「買」股票,一定要「賣」股票?
這位老先生雖然生性保守,但腦筋還是非常清楚。他又問了第三個問題,如果股息沒有1.5元,怎麼辦?首先,股息如果減少了,股價當然會跟著跌下來,但股息殖利率還是能維持5%左右。況且股價跌下來,不就可以買更多張嗎?其次,股息跌到0.24元,才會跟定存利率0.8%一樣。萬一真有這麼一天,定存利率恐怕會趨近於零。
股息殖利率 = 股息 ÷ 股價 = 0.24 ÷ 30 = 0.8%
他聽完,露出了豁然開朗的神情,問了我最後一個問題:「就這麼簡單?」我說沒錯,也請他要記得我在演講一開始講的那句話:
退休一定要賺錢,但不該努力賺錢
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精力,去研究股票操作的方法,就是想要「努力」賺錢。但你為投資理財所付出的努力,卻不保證一定能賺到錢。退休後,要追求的是「確定」的收入,而不是「期望」的收入。前者無須努力,後者就要非常努力。前述的「股息」,就是「確定」的收入,但賺股票買賣之間的「價差」,就是「期望」的收入。如果你買的股票是幾十年來每年都有配息,而且規模大到不可能倒閉,不就每年都有確定的收入了嗎?差別只在於有時多、有時少。有了確定的收入,而且報酬率又能打敗通貨膨脹率,你就敢放心花錢。就算活到100歲,也不用再過度省吃儉用。
絕大多數的人都期望靠價差賺更多錢,但股市投資人十之八九都是賠錢收場,你為何相信自己就會是那少數的一兩成?能在股市中賺到錢的少數人裡面,有很多人是靠領股息。真正能賺到價差的人,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。萬一(其實是非常可能)賠錢,你的生活肯定會越來越辛酸。也有人認為該充實各種金融專業知識,這也是我所謂的「努力」賺錢,但懂越多,就保證賺越多嗎?顯然也不盡然。什麼都不懂,難道就一定會賠錢嗎?這也不一定。
像我剛才對那位老先生的建議,有需要任何金融「知識」嗎?根本不必,其實只要有「常識」就好了。
我最擔心的是,當你認真學習,了解很多金融工具後,或許反而會害了自己。大家可能自以為懂,但其實多半是「一知半解」,這比「無知」更可怕。你不了解這項金融工具,就不會去投資,風險就是零。如果你只是懂皮毛,就去從事這種投資,風險反而是存在的。這種「努力」如果只是白花力氣還好,就怕會適得其反。
「外匯」投資需要最專業的知識;「期貨」可能是風險最大的金融工具;「黃金」投資只有價差可賺,沒有確定的股息可領;「債券」利率也很難對抗通貨膨脹率;「房地產」投資金額太大,非一般人的能力所及;「保險」雖然必備,但若把它當作投資賺錢的工具,效率卻不高。總結來說,「股票」還是普羅大眾最適合運用的金融工具。如果不會選股,也可以考慮買有穩定配息,風險完全分散,以大家最熟悉的台股為主要成分股的「指數型基金」。
退休之後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,而且越簡單越好,然後該把時間花在讓你更開心、更有意義的事情上,生活才能充實又有趣。如果退休生活唯一能做的事只有投資,甚至只有「玩股票」,那真的很可悲。退休理財真正該追求的,不是「努力賺錢」,而是「開心花錢」。既然你有了確定的收入,就該把錢花在你認為值得的事情上。如果你知道退休之後,所有的花費其實都是打九折,你就更願意開心花錢了。
幾年前,我邀太太去地中海搭郵輪,就是用這個理由說服她的。當時兩個人的旅費超過50萬元。我跟她說,如果不去搭郵輪,50萬元雖然可以省下來,但日後就變成子女繼承的遺產,依法令規定,屆時要課10%的遺產稅,也就是要被國家徵收5萬元,所以不管要不要搭郵輪,這筆5萬元都不再屬於我們。換句話說,我們出45萬元,國家也出了5萬元,不就是打九折嗎?
很多人會關心遺產稅的規劃問題,但我認為最好的方法,是把錢花在自己身上,就根本不必費心規劃了。退休之後,如果還在努力賺錢,多半是想留更多財產給子女,但為他們辛苦了這麼多年,已經仁至義盡了,真的該在此時,對自己好一點。
仍在職場的時候,投資是為了「賺錢」,因為必須為未來的退休生活累積財富。退休之後,投資的目的該轉變成「放心花錢」。只要確定每年都有錢會進帳,就可以大膽去花,千萬不要「錢在銀行,人在天堂」,也別忘了「花掉的是財產,沒花掉的是遺產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