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吳春城 | 如何因應缺工海嘯時代 談「壯世代」熟年力優勢

  • 發布單位: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

撰文者: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—吳春城

高齡化與少子化讓企業缺工成為普遍現象

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下,人口結構走向倒三角形,年輕勞動人口短缺早已不是新鮮事,企業缺工也成了普遍現象,當前政府與許多企業都已意識到此危機,轉向開發中高齡與高齡者人才,並積極投入其就業相關事務。2020年底正式實施的《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》以多項獎勵與補助措施,鼓勵企業任用中高齡與高齡者人才。而從行政院相關統計可發現其政策上路後帶來的顯著效果。但是,若與他國做比較,可發現台灣中高齡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卻是遠遠不及,此現況顯示出,若要藉由45歲以上,甚至是65歲以上族群來解決勞動人力之問題,現行的政策或思維可能仍有改善空間。

 

打破陳腐的故事框架 壯世代新思維解放勞動力

「現今的高齡者絕對與過去不同,若要解決缺工海嘯,企業則需改變思維」事實上,現今所謂的高齡者,多是來自戰後嬰兒潮(345年級生)。這個族群除了人口比例龐大之外,更經歷過民主化、高學歷化、工業化、本土化、民歌化、證券化、全球化、數位化等台灣重要發展階段,甚至近五十年來台灣奇蹟式的經濟、科技發展都在他們手中促成,傳承愛拚才會贏的台灣精神,也不失現代辦公室的智慧技能,有著強大的工作經驗與人脈資源,他們是實打實的Strong Man,我們稱之為「壯世代」。

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一篇研究指出,人在60歲時達到了情感和心理潛力的頂峰,這種情況可持續到80歲,甚至更遠,而一個人最有生產力的年齡是60到70歲,這些訊息再再指出,壯世代能在勞動市場中得到超乎想像的發揮。在職場上除了基本的投入、流程、產出都更具純熟,並且能在「傳承」方面發揮最大價值。

若以現行法定65歲退休來看,退休後半數以上的人還有二、三十年的「第三人生」,與上一代退休後剩下10年左右光景多出了一、二十年的壽命。這樣高壽趨勢透露著,壯世代可從事勞動的年限,絕非還能以舊有的「法定退休年齡」做為衡量基準。但壯世代想就業或是企業聘用壯世代,難以不被過去陳舊的觀念綁架,工業革命以來以生產力掛帥的勞動市場,青壯年接手社會運轉的主力,高齡族群逐漸被視為生產線上的弱勢而遭歧視邊緣化,限制其發展的生機。若僅持續以「為了得到政府獎勵」而聘用壯世代,恐怕無法改善缺工,更可能錯失真正的人才。因此,企業的第一步應是打破陳腐框架,使用新的「壯世代」思維看待之,重新檢視其「被低估的」生產力,才能有效為社會帶來持續轉動的力量。
 
 真正的友善高齡 才能創造雙贏

企業在改變思維之際,同時需要思考的是,如何進一步讓壯世代「覺得自己可以工作」。在陳舊的思維下影響的不只是企業的招募標準,也影響著壯世代的思考方式,進而讓他們在職場前卻步,無法有效的參與勞動並發揮價值。

根據衛福部2017年的資料顯示,65歲以上民眾從事工作的原因中,55%是為了經濟需要,其他是想維持體力勞動、避免大腦老化、希望對家庭和社會有貢獻、避免與社會脫節和想傳承經驗與技術等等。可以說壯世代族群對於工作的需求,有不小的比例是非經濟上的。若從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來看,「高齡失能者」著重在生理、安全需求的基礎層次,與之相反「高齡非失能者」則需要上位層次,即社交、尊重及自我實現價值,因此壯世代在其心理上,不排除有著高層次需求。

我們認為真正的友善高齡,是型塑就業續航力的環境─要讓每個人自己認為可以工作,要讓所有想持續工作的壯世代不會因為看到同儕沒工作而佇足不前,可以實現人生意義。因此,企業需要做的不僅是重新定位壯世代,更要在企業文化與制度方面做出創新,賦予更多的尊重和鼓勵,絕非讓他們只是「有得做就好」,而是真實了解到「他們能創造意想不到價值」進而願意賦予其滿足「責任」、「使命」、「願景」等價值的職位與內容。
 
 創新造就勞動新典範

英國的中高齡參與率都高於我國,甚至當前有三分之一的勞動人口在50歲以上。在其倡導「漸進式退休」的教育氛圍下,企業也配合著藉由減少工時或調整職務,逐漸從全職工作轉為逐漸減少工作時間或逐漸減少職務上的安排。此作為喚起壯世代的就業意識,也讓社會大眾能夠接受新的勞動結構樣貌,成為社會約定成俗的共同文化。而較早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,在政府重新翻修退休年齡、職業訓練、薪資補貼等政策外,也鼓勵企業加強對於壯世代的職務再設計、無障礙與安全保障的工作環境、跨代合作整合不同優勢,甚至加強對於員工的理財、健康、家庭等生活關懷。

台灣企業若想把握壯世代的職場優勢,必須在企業文化面上有進一步的改良甚至是創新轉型。這絕非台灣企業普遍會思考到的部分,也可能將有相當大的陣痛期。然而,超高齡以及超高壽趨勢也是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,若不有所行動,恐怕無法有效承接趨勢,創造價值。
 
 結語

在超高齡社會下,壯世代是否能有更多人投入勞動市場,除了影響著台灣整體勞動力與企業產值,更牽動著整個社會系統,隨時能撼動台灣的整體財政問題。 同時,政府可以在勞動政策上開啟機會大門,像是「用能力、意願來界定退休,而非年齡」;企業也要加強轉型並形塑新文化,開啟更多就業機會,並創新出真正友善高齡的工作環境!而能否改變40年後台灣未來的命運,也許就在您一念之間。